首页       活动一览        兰芳书馆        印权快板        东北大鼓       演员介绍        音频视频        图片大观       网站宗旨
活动一览
音频视频
东北大鼓
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 兰芳书馆

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传承评书艺术

                       作者:刘兰芳

    首先感谢主办单位举办这次师徒同台演唱会,感谢邀请我和我的徒弟宋丹红参加演出和研讨会。
    我是一名评书演员。众所周知,评书有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始于唐宋,兴于明清。至明末清初时出了个大说书家柳敬亭。从他开始,评书至今已经有大约400多年的历史了。评书这个曲种,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普及全国各地。
在这几百年的历史里,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评书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大曲种。且不说在各地茶楼书场里的现场表演,几乎全国大多数广播电台每天都有“评书播讲”栏目,评书拥有一个非常巨大的受众群体,听众最多。
    如果从柳敬亭开始,流传至今,能够使评书演员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是什么原因呢?答案只有两个字:传承。就是“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传承”。
    传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也可以说是手段,就是师父带徒弟,一代传一代,代代生息不止。
    对此,我有深刻的切身体会。我是在1959年进入鞍山市曲艺团的,是个学员。当时,我的师爷,大说书家赵玉峰向我传授了《三侠五义》,我师父孙惠文向我传授了《呼杨合兵》、《三下南唐》,我的师伯杨呈田向我传授了《岳飞传》。这就是传承,我从他们身上既学到艺术,又学到做人的道理。我的成长,浸透着师父的心血汗水,师恩如天,永远不忘。后来,我在教徒过程中,也学习师父的优良作风,对徒弟努力做到:爱心、诚心、热心、倾心、细心、耐心。让徒弟感受到师父对他有慈心、贴心、关心、顺心、温馨。当然要做到这些是不容易的,这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下面,谈一下我的几点体会。
    一、师父对徒弟必须毫不保守,倾囊相授。
    旧社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父”的艺谚。但这是在旧社会,而且是个别的师父。今天,时代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师父,不能有丝毫的“留一手”的想法。还有一句谚语,“师徒如父子”,就是说师徒关系应当像父子那样亲近,互相疼爱,互相体贴,互相照顾。还有一句谚语,“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然了,“修行在个人”是说徒弟必须刻苦、努力。但是,我还认为:师父既然把徒弟领进门了,师父就理所当然地要担当一种责任,同时也是一份承诺,这承诺就是:我必须把我的表演特色、技巧,无保留地全部传授给徒弟!作为师父,应该知道,师徒的关系是教与学的关系,但从人际关系上看,师徒是平等的,如同朋友。如果师父不倾囊相授,留一手,严肃地说:就是对徒弟的不尊重!这样,师父也不可能教出优秀的徒弟来。另外,师父应当有大胸怀、大气度,教徒弟也是为国家培养人才,为国家传承民族文化,这样才能甘心情愿的教授徒弟,徒弟也应该像尊敬自己父母那样尊敬师父,只有这样师徒感情才能融洽,有利于艺术的传承。
    二、师父必须掌握有效的教授方法。
    现在和过去师父教授徒弟的方法不一样了,为什么?因为在上个世纪,徒弟拜了师父,整天跟着师父,有的还吃住在师父家里。师父口传心授,徒弟在耳熏目染中,学到东西。当初我学徒,每天都和师爷、师父在一起。那时,师父台上说书,我在台下听,我用笔记,然后去背。现在不同了,一是师徒或许不在一个单位,不在一个地方,不可能长日厮守。再有,科技发达了,有了录音机、录像、电脑等。应该说,科技的发达有助于师父的教授,但是,传统的口传心授、耳熏目染不能丢失。师父在台上的表演,包括语气、声音、身架、眼神、刻划人物、交代情节,那种精气神,那种神韵,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做为徒弟必须长期观摩才能学到自己身上。这跟学习书法差不多,必须坚持临池,天长日久才能见功夫。
    我自八十年代开始收徒弟,差不多都是各省市文化部门托我带徒弟,为当地洒下评书种子,搞仪式正式拜师,也有自己找上门来的。至今共收了27名徒弟。当年《岳飞传》热播,各地邀我去演出,我的演出任务繁重,我个人或带团,每年都要演一百多场,有一年全年演出260场。加上平日慰问等演出,十几年下来演出几千场,我自己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我演出有时带着徒弟,一般是三个月。让徒弟看我的现场表演,这就是耳熏目染。同时,教授评书表演的一些基本技巧、书目。有时也让徒弟登台演出,给徒弟锻炼机会。还要指出徒弟的不足,让他进步更快,迅速成材。
    后来,我调到中国曲艺家协会工作,演出少了。但是,这并不妨碍我录书,我自己规定每年录一部评书,白天工作,晚上写稿编书,这样录了十几部,近年参加中国曲协下基层送欢笑、中国文联送欢乐,每年也有不少演出机会。同时我对徒弟的教授,要利用一切机会见面,见面了,不聊闲天,就是聊评书,如果见不了面,我就寄评书本、录音带、光盘,或在电话里指导。徒弟每上一块新活,我心里必须有数。让徒弟把录音或录像给我,指出不足之处,再给徒弟讲应该怎么说、怎么演,我认为这种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总而言之,要时时刻刻把徒弟放在心里,掌握徒弟的情况,关心他们的成长和进步。不能不授不教,光有师生之名。
    师父教授徒弟的方法对了,徒弟才能提高、进步、传承。当然,有的大学里设置曲艺班,北方曲校教授曲艺知识,也是很好的传承。
    三、因材施教。
    作为师父,应该了解每个徒弟的特点、所长、表演风格。只有了解了,才能充分发挥徒弟的优长,使徒弟有所建树。
    但是,基本功的训练必不可少。如评书的怎么留扣子,怎么使“赞赋”等等,必须让徒弟掌握。再有,长篇、短段,袍带书、短打书,每一个徒弟至少会说一部。根据其特点,再决定重点攻什么,是文书、是武书,适合演什么,就重点教什么。如果不走这一步,徒弟就会把握不住方向,不利于徒弟的成长,说得严重一些,就是误人子弟!
    四、师父必须为人师表。
    一名合格的师父,应该是徒弟学习的榜样,所以,在做人,做艺两个方面,师父应该做出表率。
    这就需要师父不断地上新书目。我曾说过争取一年上一部新书,我基本做到了。《轩辕黄帝》、《陈毅传》、《红楼梦》、《话说泰山》、《虞舜大传》、《中国母亲风采》、《中华好人颂》等等。当然,未必全是经典,但是,可是说是抛砖引玉,我说,徒弟说,你说他说,过了若干年后,或许有的也可以成为传统曲目呢?多上新活,我认为就是为评书艺术增添产业,丰富评书宝库,促进评书事业继续发展。
    师父做到了,就是给徒弟做了榜样。我经常鼓励我徒弟多上长篇,鼓励他们上电台录书、播书。我的徒弟如刘朝,就在中央电台播出了《走出硝烟的女神》、《双枪老太婆》等六部评书,王池良在苏州电台录播《康熙听政》,许同贵也在辽宁电视台录制了《白马告状》,王封臣录播了《建党伟业》等评书,刘朝、王池良、谭敏与我一道参加全国道德模范故事汇演出,共演出39场,互相观摩、互相学习、互相提高。这次与我同来义乌的宋丹红,就在两个月前,上了一个短段,《舍命救夫》,已经演出多场。
    我认为,师父是身子,徒弟是影子。身子正了,影子才能正。所以,师父必须正,徒弟才不会走歪路。师徒形影不离,携手共进,才能有所作为。
    五、师父应该学习徒弟的优点。
    有一个词,叫:教学相长。这是教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无论是师父还是徒弟,人各有所长。任何一名徒弟,都是有自己的优点长处的。在教授徒弟的过程中,师父也是学习提高自身的过程。原因很简单,比如我,已经67岁了。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科技等,比起徒弟,我这个师父就显得迟钝,甚至跟不上。怎么办?向徒弟学。比如,我的徒弟王封臣,在评书创作上有特长,我向他学了一些现代语言、网络语言,有时也让他帮我创作段子。其实,师父向徒弟学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师父应该丢下面子,放下架子,在某些方面,心甘情愿地当徒弟的学生。这不容易啊,需要当师父的,破除传统观念,更新思想,必须跟着时代走,有“不耻下问”的精神。可以说这也是时代的需要,促进评书艺术蓬勃发展的需要。
    关于师父应该如何教授徒弟,以上五点是我的体会。有不当指出,希望大家给以指正。
    谢谢!

关闭
您是本站第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