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王授业
欲上昆仑顶,峰高几度迷。
识途寻老马,导我步云梯。
—陶钝《自勉诗》
1961年,鞍山市文化局选派部分优秀演员到北京、天津、沈阳等地学习深造,刘兰芳被派往沈阳曲艺团,师从霍树棠学习“奉派”东北大鼓艺术。
霍树棠是东北大鼓最有影响的表演艺术家之一,他自幼在家乡北镇县拜冯景和为师,16岁登台,20岁成名。他演唱的东北大鼓以“唱功”见长,尤其是传统曲目“三国段”,嗓音宽厚嚎亮,高亢激昂,人送绰号“火车头”。他广学百家之长,各个流派的艺术风格,他都能运用自如,恰到好处。他还借鉴东北民歌的“十二月体”,在十三道大辙中,每八句一韵,叙一类人物,使艺术形象在对比中愈见鲜明;在《绕口令》的唱词中,他睿智地撷取河北民歌《小放牛》的问答方式,取得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正所谓“泰山不让细壤,然后成其大;江河不择细流,然后就其深”。1942年,他应邀在电影《玉渊情侣》中演唱《赵子龙赶船》,成为第一个上银幕的东北大鼓演员;1952年,他随祖国慰问团赴抗美援朝前线演出,受到好评;1958年,他在全国第一届曲艺汇演中成功地演唱《杨靖宇大摆口袋阵》,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被时人誉为“一代鼓王”是当之无愧的。令人痛心的是,“文革”开始后,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受到了错误的批斗,从此一病不起,于1973年3月含冤而逝。刘兰芳从霍树棠学习时间虽然不长,但受到的影响却是巨大而深远的。由于她亲身参加了霍树棠的入党仪式,深受鼓舞和教育,思想上有了更大的进步。旧社会,霍树棠忍辱受屈,流落江湖;新社会,他获得了新生,成为受人尊敬的表演艺术家。想到这些,刘兰芳久久不能平静,她开始思考如何把个人命运与人民的事业和崇高的社会理想联系起来,她暗下决心,要像霍树棠那样,做一名人民的艺术家。
在艺术上,刘兰芳也从霍树棠学得了代表当时东北大鼓高度艺术成就的许多本事,使她终身受益。譬如,此前刘兰芳的表演依然遵循着“画地为牢”的传统演唱方式,学习了霍树棠的表演后,破除了“目不斜视、手不乱动”的清规戒律,使她的表演别开生面;又如,此前刘兰芳演唱的东北大鼓多是长篇大书,以“说功”为主,学习了霍树棠的短段演唱后,她的“唱功”更具实力。当时,长篇大书的表演,艺人主要是在“书梁子”的基础上即兴发挥,词曲多为“活口”’(词曲不固定),随意性较强。而霍树棠的短段都经过潜心设计、精雕细琢,词曲多为“死口”(词曲固定),有严格的规定性。再如,在板式的安排上,此前刘兰芳只学习过慢板“两大口”和“四大口”,从霍树棠学习了“六大口”之后,无论叙事、写人,还是描景、状物,她的演唱都更为细腻抒情,得心应手。此外,在学习演唱《虎牢关》、《战撞关》等许多“三国段”中,霍树棠那高亢激越、充满阳刚之气的奉派演唱风格,都给刘兰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她日后表演风格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霍树棠的成功经验和言传身教,极大地开启了刘兰芳的艺术心窍,提高了她的艺术鉴赏力和表现力,在艺术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也正是从这时起,刘兰芳由家庭熏染转而初入梨园,由多师授业转而名师指点,在艺术上日臻成熟。
那时,有一个奉派东北大鼓的著名演员江玉洁,也是霍树棠的高徒。刘兰芳一有时间就虚心向她求教,并学习演唱了江玉洁的经典曲目《陈兰香翻身》等唱段。此外,除了每天观摩霍树棠和江玉洁的演出之外,刘兰芳也经常在沈阳曲艺团小剧场观摩郝艳芳的西河大鼓,巩爱云的河南坠子,杨海荃、彭国良、姜伯华等的相声以及邱连升、李庆溪的评书,使她大开眼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