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字真声美 情切趣浓
—周巍峙《赠刘兰芳书家留念》
提起刘兰芳,很多人都知道她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她与东北大鼓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有关她的评书艺术的报道、通讯、评介文章不一而足,甚至已有《刘兰芳说书的故事》(宫钦科)、《刘兰芳评传》(李微)及《刘兰芳与评书<岳飞传>》(王印权)等专著结集出版。而迄今为止,有关她与东北大鼓艺术之关系的文字仍付诸阙如。东北大鼓是清代中期奉天(今沈阳)的民间艺人在东北民歌、小调和满族八旗“子弟书”的基础上衍化出的一种说唱形式,主要流传于我国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北京、天津、内蒙、河南等省市,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仅从唱词的研究中就可以看出,“它们都是与唐代变文,宋代陶真,元明宝卷,明代词话等一脉相承的。”(见《东北俗文化史》)民国年间是东北大鼓的黄金时代,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仅沈阳就有几百艺人。当年从“东北王”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到文人雅士及普通市民,都特别喜爱东北大鼓,甚至人人都会唱上几句。
东北大鼓最初称“奉调”、“奉天大鼓”、“奉派大鼓”、“辽宁大鼓”等等,一经问世,就以其浓郁的生活气息、鲜明的地方特色、行云流水般的优美唱腔和雅俗共赏的表演形式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和影响。观众在欣赏东北大鼓时,既能听到情节曲折、催人泪下的故事,品味曲调优美、富于变化的唱腔,又能看到惟妙惟肖的表演。
在东北大鼓艺术的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精品之作,如《忆真妃》,著名学者任光伟先生说,“在东北民间,它的作用与影响远比白居易的《长恨歌》为大。”它也被译为日、法等多种文字流播海外。东北大鼓在全国鼓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自成体系,而且也对其他姊妹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有着突出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几十年来,刘兰芳正是在东北大鼓的哺育下成长,并汲取其它姊妹艺术的营养,在曲艺事业上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因此,追寻她东北大鼓艺术的足迹,回顾其发展历程,总结其个案经验,对于我们全面深刻地认识刘兰芳的艺术特色,了解鼓曲艺术的盛衰兴替,促进我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你对刘兰芳有了进一步了解的话,就会发现:作为一朵艳丽的曲艺之花,刘兰芳就是在东北大鼓艺术的沃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
出身世家
月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清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曹雪芹《红楼梦》
辽阳,是一座有着两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关东古城。美丽的太子河穿城而过,巍峨的白塔风铃环响。这里山川竞秀,物阜民丰,曾经上演了多少威武雄壮的活剧?!远在西汉时,辽阳(时称“襄平府”)就已经是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辽金时为陪都,金世宗完颜雍在此登基;明代,这里是辽东都司府驻地;清代,努尔哈赤也曾迁都于此。这里教化迁远,文明昌盛,曾经养育了多少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才高八斗、技压三江的关东才子王尔烈生于斯,长于斯;写出千古绝唱、传世巨著《红楼梦》的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祖籍于此。
这里就是刘兰芳的故乡。辽阳市襄平区祖师庙西,有一片空旷的菜园子,当中三间低矮的小瓦房,就是刘兰芳的老家。1944年1月11日,刘兰芳生于这里的一个东北大鼓艺人家庭。刘兰芳是遗腹子(俗称“梦生”),原名刘书琴,乳名按满族起,叫“凤头”,随母亲姓刘。“书琴”的名字是外祖父起的,希望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外祖父是老中医,年轻时就喜爱鼓曲艺术,后来家道中落,他的三个女儿都学唱了东北大鼓。刘兰芳的母亲刘茹莲勤劳朴实,天性聪慧,在姐妹中排行老三,与大姐刘茹静、二姐刘茹卿都是优秀的东北大鼓艺人,时称“刘氏三茹”。
当刘兰芳还在母亲怀里时,东北大鼓艺术就浸润着她幼小的心灵。出生后不久,母亲就常常抱着她去“占馆子”(进茶社演出)、“唱堂会”(进高门大户演出)。母亲演出时,常把她放在后台的桌子、凳子或炕上,小兰芳不哭不闹,仿佛明白事儿似地凝神谛听。刘兰芳自幼肤色白哲,相貌俊俏,聪明伶俐,嗓音清亮,又勤奋好学,善于表演,很得家人宠爱,说她是唱唱儿的好材料,就有意识地培养她。大人练功,她跟着比划;大人演唱,她跟着哼哼。一长辈们你教儿句,我教几段,小兰芳也很快就能学会,而且学啥像啥。五岁时,母亲开始教她演唱东北大鼓《忆真妃》等小段,她有滋有味地唱到:“马鬼坡下草青青,今日犹存妃子陵。题壁有诗皆抱憾,入祠无客不伤情。”那时她虽不懂词义,吐字不清,但那副不怯场的模样和认真劲儿,着实惹人喜爱。
刘兰芳七岁上学,十来岁时,表姐张曼云(二姨的女儿)在辽阳福民老市场的圈楼里“探地儿”(露天)演出,演唱东北大鼓长篇大书《大八义》,她放学就去听唱儿。刘兰芳还跟二姨学会了《灯下劝夫》、《战撞关》等东北大鼓的唱段。有一回,刘兰芳找来一本通俗小说《封神榜》,在二姨的指点下练习编唱东北大鼓的长篇大书。那时她还是一个初中生,却能将《封神榜》编写成白口和唱词,尤其是其中的《姜子牙卖面》一段,编得合辙押韵,词通句顺,幽默风趣,一生动传神。二姨惊叹道:“这孩子可太灵了!”把小说《封神榜》改编为东北大鼓长篇大书是刘兰芳最早的创作实践。初中二年级时,刘兰芳因家贫而辍学,又从母亲和姨母学了许多东北大鼓唱段,如《马跳檀溪》、《王二姐思夫》、《青楼遗恨》、《孙氏怨兄》、《孙氏祭江》等等。
在充满艺术氛围的家庭中,刘兰芳从小听的是弦鼓之音,看的是说唱表演,领略了唱曲之美,学得了表演之技,扎下了生命之根,孕育了艺术之蕾,也因此与东北大鼓结下了不解之缘。